제목   |  [5/31] 炖牛排、栗子烧肉,考古现场探秘2000多年前楚王饮食 작성일   |  2024-05-21 조회수   |  42459

[간체자]  

 

 

炖牛排、栗子烧肉,考古现场探秘2000多年前楚王饮食

 

 

      大铜鼎煮牛肉汤、折腿款“蒸锅”、瓜果蔬菜……中新社记者20日走进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探秘2000多年前楚王的饮食清单。

 

  武王墩墓为战国晚期楚国的高等级大型墓葬,是目前中国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是楚国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

 

5月20日,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中新社记者 张强 摄

 

  在考古发掘现场,十多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文物提取和整理工作。截至目前,武王墩墓已提取各类文物共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等。

 

  记者注意到,武王墩墓九室中的东一室出土文物以青铜器为主,目前已提取青铜器150多件(组),器类有鼎、簋、簠、敦、钫、壶、甗、豆、鉴、釜、盘、尊缶等,还有百余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质饮食宴享起居用具,可谓是楚王的“厨房”和“餐厅”。

 

  低氧灭菌室、纺织品文物保护室、无机质文物保护室……考古发掘现场旁边建有几间临时性考古实验室。在这里,研究人员用科技起底楚王的饮食清单。

 

5月20日,在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工作人员整理出土的文物和遗存。中新社记者 张强 摄

 

  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张治国说,研究人员系统开展了武王墩墓的动植物遗存鉴定、残留物分析工作,其中动物骨骼遗存鉴定出有黄牛、猪、狗等10余种动物;植物遗存发现了葫芦、甜瓜、梅、栗等瓜果、坚果,粟、黍、水稻等农作物,花椒、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传统中药植物吴茱萸等。

 

  张治国介绍,中国古人讲究视死如生。这些遗存不仅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饮食偏好,也揭示了当时楚国的饮食文化。

 

  在中国古代,鼎一般被作为烹煮器,簋、簠、敦等属于盛放器。张治国称,“武王墩墓出土动植物遗存中,枣、梅子、甜瓜子的量很大。有的鼎里的动物遗存量很大,可能是一道菜肴。目前已经发现的菜肴有炖牛排,还有荤素搭配的栗子烧肉。”

 

  张治国指着其中一件铜鼎说:“经研究,这里面炖有葫芦、雉等,还加了姜和梅子等配料。”

 

安徽淮南武王墩墓出土的部分动植物遗存。中新社记者 张强 摄

 

  在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实验室的出土文物对外展示区域,记者发现了一件罕见的“折叠腿”青铜甗:它三足高挑纤细,“膝盖处”设置折叠机关,折叠可达90度。专家推测,“折叠腿”的设计可能是为了便于携带。这款甗风格迥异,也有可能是外地贵族赠送的随葬礼物。

 

  据武王墩考古队执行领队方玲介绍,与青铜鼎不同的是,青铜甗由一件青铜底座和一件底部镂空的敞口青铜器组成。“在武王墩墓发现了三件青铜甗。我们现在常用的蒸锅,其实就是甗在漫长历史中演化而来。”

 

  “5月底基本完成武王墩墓8个副墓室的考古发掘工作,6月开始发掘中墓室。”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说,“对于中墓室的发掘,考古人员为其准备了方舱,后面会把中墓室整体提取到方舱里,这样能够更加精细地同时开展发掘和保护工作”。

 

  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持续推进,武王墩墓的神秘面纱将逐步被揭开。(完)

 

 

 

 

 

 


 

[번체자]  

 

 

燉牛排、栗子燒肉,考古現場探祕2000多年前楚王飲食

 

 

       大銅鼎煮牛肉湯、折腿款“蒸鍋”、瓜果蔬菜……中新社記者20日走進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探祕2000多年前楚王的飲食清單。

 

  武王墩墓爲戰國晚期楚國的高等級大型墓葬,是目前中國首次見到的、結構清晰明確的九室楚墓,是楚國最高等級的喪葬禮制。結合墓葬規模、結構、出土文字材料與文獻史料等綜合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記·楚世家》記載的楚考烈王。

 


5月20日,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中新社記者 張強 攝


  在考古發掘現場,十多名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文物提取和整理工作。截至目前,武王墩墓已提取各類文物共3000多件(組),以及大量動植物遺存等。

 

  記者注意到,武王墩墓九室中的東一室出土文物以青銅器爲主,目前已提取青銅器150多件(組),器類有鼎、簋、簠、敦、鈁、壺、甗、豆、鑑、釜、盤、尊缶等,還有百餘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質飲食宴享起居用具,可謂是楚王的“廚房”和“餐廳”。

 

  低氧滅菌室、紡織品文物保護室、無機質文物保護室……考古發掘現場旁邊建有幾間臨時性考古實驗室。在這裏,研究人員用科技起底楚王的飲食清單。

 


5月20日,在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現場,考古工作人員整理出土的文物和遺存。中新社記者 張強 攝


  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武王墩考古項目實驗室負責人張治國說,研究人員系統開展了武王墩墓的動植物遺存鑑定、殘留物分析工作,其中動物骨骼遺存鑑定出有黃牛、豬、狗等10餘種動物;植物遺存發現了葫蘆、甜瓜、梅、慄等瓜果、堅果,粟、黍、水稻等農作物,花椒、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傳統中藥植物吳茱萸等。

 

  張治國介紹,中國古人講究視死如生。這些遺存不僅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飲食偏好,也揭示了當時楚國的飲食文化。

 

  在中國古代,鼎一般被作爲烹煮器,簋、簠、敦等屬於盛放器。張治國稱,“武王墩墓出土動植物遺存中,棗、梅子、甜瓜子的量很大。有的鼎裏的動物遺存量很大,可能是一道菜餚。目前已經發現的菜餚有燉牛排,還有葷素搭配的栗子燒肉。”

 

  張治國指着其中一件銅鼎說:“經研究,這裏面燉有葫蘆、雉等,還加了姜和梅子等配料。”

 


安徽淮南武王墩墓出土的部分動植物遺存。中新社記者 張強 攝


  在武王墩墓考古發掘實驗室的出土文物對外展示區域,記者發現了一件罕見的“摺疊腿”青銅甗:它三足高挑纖細,“膝蓋處”設置摺疊機關,摺疊可達90度。專家推測,“摺疊腿”的設計可能是爲了便於攜帶。這款甗風格迥異,也有可能是外地貴族贈送的隨葬禮物。

 

  據武王墩考古隊執行領隊方玲介紹,與青銅鼎不同的是,青銅甗由一件青銅底座和一件底部鏤空的敞口青銅器組成。“在武王墩墓發現了三件青銅甗。我們現在常用的蒸鍋,其實就是甗在漫長曆史中演化而來。”

 

  “5月底基本完成武王墩墓8個副墓室的考古發掘工作,6月開始發掘中墓室。”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武王墩考古項目負責人宮希成說,“對於中墓室的發掘,考古人員爲其準備了方艙,後面會把中墓室整體提取到方艙裏,這樣能夠更加精細地同時開展發掘和保護工作”。

 

  隨着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持續推進,武王墩墓的神祕面紗將逐步被揭開。(完)

 

 

 

 

 

 

 

[출처]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24/05-21/10220643.shtml

인쇄하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