제목   |  [3/4] 那些说“不婚”的年轻人想要什么 작성일   |  2022-02-18 조회수   |  3428

那些说“不婚”的年轻人想要什么

 

 

 

绝大多数人都真真切切地在网络舆论与现实生活中观察、感知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选择“不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句俗语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传统婚恋观。事实上,不仅是中国,向前追溯几十年,全球各国的主流观念,几乎都认为结婚成家是理所应当的事。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尽管婚姻依然是年轻人的普遍追求,但“不婚”已不再不被接受。从这个角度上看,“不婚可能性上升”不只是个人选择的变化,也反映出社会对婚姻属性的认知变迁。

“不婚”的话题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个人私事,更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一些年轻人不把“不婚”当回事,不代表人人都不拿“不婚”当回事。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年轻人的结婚意愿与生育率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个人是否组成家庭,也会影响社会结构的稳固程度。在这两重因素的影响下,就算有些年轻人不想结婚,也会有人替他们着急。婚姻到底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正是双方之间的根本分歧。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制度的演进,个人生存能力与能得到的保障越来越多,对家庭纽带的依赖自然相应降低。远古时代,人们唯有结成氏族方能幸存;中古时代,背靠宗族、家族的人明显更有竞争力;近代以来,结构简单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基本社会单元;而今,即便没有配偶,独立生活的个人也能养活自己,并具备一定的社交资源与风险抵抗力。

在这种情况下,就个人而言,结婚会从“必需品”向“非必需品”过渡;就现实而言,少数人不想结婚,并不会对社会结构造成过大的负面冲击。真正值得重视的是,结婚给男女双方造成额外负担,变成一种“奢侈品”,结婚与否便不再单纯与个人意愿有关,而变成了一个需要权衡利弊、平衡损益的问题。

近些年来,结婚、生育的成本日益走高,已是不争的事实。这里所说的成本不只是钱,同时也包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个人发展成本等隐性要素。面对形形色色的成本,承担生育使命并被社会赋予“母职”的女性,受到的影响更大,因此更容易萌生“不婚”的想法。而在另一方面,受到“天价彩礼”等因素影响,男性同样可能产生“不婚”的念头。

在婚恋问题上,社会一方面要尊重个人选择,让年轻人自主安排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也应尽可能为他们清除婚育路上的障碍,避免年轻人在压力之下形成“被动选择”。对那些在重重压力之下,一边说着“不婚”,一边又对成家有所期待的年轻人而言,社会还需用实际行动给他们以支持,让他们如愿以偿。

 

 

 

 

 

 

 

 

 

 

 

 

 

 

 

 

 

 

 

 

 

 

 

 

 

 

 

 

 

 

 

 

 

 

 

【生词】

1. 追溯 [ zhuī sù ]:本义为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探索缘由。

2. 氏族 [ shì zú ]:原始社会由血统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的集体。

3. 走高 [ zǒu gāo ]:(价格等)往上升。

4. 萌生 [ méng shēng ]:开始起步;开始发生。

 

 

 

 

 

 

 

 

 

 

 

 

 

 

 

 

 

 

 

 

 

 

 

 

 

 

 

 

 

 

 

 

 

 

 

 

网址:http://zqb.cyol.com/html/2022-01/26/nw.D110000zgqnb_20220126_2-08.htm

인쇄하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