제목   |  网络暴力最可怕的是对尊严的践踏 작성일   |  2019-12-05 조회수   |  2798

网络暴力最可怕的是对尊严的践踏

 

 

 

近年来,网络暴力导致的悲剧不断上演,引发广泛关注。但仍有网友会说,现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至于吗?这些网友,可能低估了网络暴力的破坏力和对受害者心理造成的伤害。

应对方式是指我们在压力或挫折情境中,为减轻压力而采取的认知、方法和策略。一般来说,应对方式可以分为问题应对和情绪应对两种。前者主要是理性参与,后者则主要是感性参与。当面对自身难以改变的挑战性环境时,个体常常倾向于采取情绪应对。

网络暴力,大多是非理性的情绪攻击。对施暴者来说,这可能是一种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发泄,这种情绪发泄容易引起情感共振,形成情绪传染。被害者在遭受网络暴力后,首先会产生情绪反应,负责情绪的脑区被极大激活,而负责理性的脑区处于劣势,甚至暂时丧失对情绪的调控功能。

控制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每个人都需要有一种能够掌控环境的感觉,希望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尽可能有相应反馈和结果。按一下开关,我们可以看到灯亮了或灭了;给别人发一条微信,能够收到回复;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这些都是有控制感的表现。

网络暴力,相对于传统的肢体暴力,降低了施暴的条件,只要具有基本网络操作水平的人,皆可以通过留言、弹幕等方式进行施暴。同时,网络暴力的传染性更强,传播性更广,危害性也更大。

在这种状况下,身处网络暴力之中的受害者,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失控感、无力感和无助感。每个人的心理能量都是有限的,当网络暴力这只无形的大手掐住了受害者的咽喉,剧烈的挣扎反而会使这只手越掐越紧,控制感急剧降低,能量终将被消耗殆尽。

在一档辩论节目中,有一期关于“键盘侠”的讨论。嘉宾陈铭讲了一个自己女儿被网络暴力的故事。“六一”儿童节,陈铭跟自己女儿拍了几张自拍照并发到微博。网友却在下方留言:“这个孩子真的丑……”还有网友会攻击孩子的籍贯、基因等。

这样的言语攻击,体现了网络暴力最可怕的一点:对受害者的尊严进行践踏。社会计量器理论指出,自尊是个体对其人际关系好坏的一种内在反映,它代表着个体和社会以及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被排斥和被攻击的客观经历和主观感受都会给个体的自尊带来消极影响。

网络暴力,把排斥和攻击无限放大,会使得受害者产生羞耻感和耻辱感。尊严丧失,直到怀疑人生的价值。自杀的动机-意志整合模型认为,自杀意念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挫败或羞耻的体验所引发的受困。很明显,持续遭到网络暴力,容易使受害者在丧失尊严后,产生绝望心理,甚至走向自杀。

因此,我们之所以坚决反对网络暴力,不仅因为其行为本身的非正义性,也因为它会对人的心灵产生不可估量的伤害和影响。

 

 

 

 

 

【生词】

1. 挫折 [ cuò zhé ]:失败;失利:经过多次~,终于取得了胜利。

2. 施暴 [ shī bào ]:采取暴力行动。

3. 发泄 [ fā xiè ]:尽量散发出来(多指 情绪、欲望)。泄(xiè)。

4. 共振 [ gòng zhèn ]:其中一个发生振动时,另一个被引起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振。

5. 激活 [ jī huó ]:比喻刺激某事物,使活跃起来。

6. 劣势 [ liè shì ]:情况或条件比较差的形势:处于~。变~为优势。

7. 弹幕 [ dàn mù ]:源自日本niconico动画的用来临时发表言论的系统,可以以滚动、停留甚至更多动作方式出现在视频上,是观看视频的人发送的简短评论。

8. 失控 [ shī kòng ]:失去控制:物价~。

9. 无助 [ wú zhù ]: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10. 挣扎 [ zhēng zhá ]:用力支撑:垂死~。他~着从病床上爬了起来。

11. 消耗殆尽 [ xiāo hào dài jìn ]:全部用完。

12. 籍贯 [ jí guàn ]: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13. 尊严 [ zūn yán ]:独立而不可侵犯的地位或身份:民族~。

14. 践踏 [ jiàn tà ]:比喻摧残:凭借势力~乡邻。

15. 排斥 [ pái chì ]:使别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异己。

16. 消极 [ xiāo jí ]:否定的;反面的;阻碍发展的(跟“积极”相对,多用于抽象事物):~言论。~影响。~因素。

17. 正义性 [ zhèng yì xìng ]:符合公平处理或正确行动的原则或理想。

 

 

 

 

 

 

网址:https://lx.huanqiu.com/article/3w4lkfPqqA8

인쇄하기